①小穿芳峪村在青山绿树的怀抱里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②天津评剧院在乡野公园下乡演出,丰富村民的业余生活。
③小穿芳峪村绿柳成荫,景观河潺潺流淌。
④乡野公园里的小木屋备受游客青睐。 图片由蓟州区委宣传部提供
天津北方网讯:金秋十月,秋高气爽。
走进蓟州区小穿芳峪村,仿佛置身于画境中,干净平整的道路在村间蜿蜒穿行,两旁是各类细心修剪的树木,应季花卉散发着阵阵清香,景观河中清澈的河水缓缓流淌。绿树碧水间,掩映着一幢幢古朴、典雅的中式民居,随意推开一扇门即可走进一处精心打造的风景,令人怡情悦性、乐以忘忧。
小穿芳峪村是我市首批完成创建的10个乡村振兴示范村之一。近年来,小穿芳峪村坚持“党建引领、规划先行、市场运作、理念创新”的发展思路,以乡村旅游和乡村建设为载体,以乡土文脉与现代文化融合塑内核,以农学研融合发展作支撑,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立村、文化强村发展道路,小村庄书写出乡村振兴“大”文章。
小穿芳峪村坐落于蓟州区东北部的穿芳峪镇,距蓟州城区16公里,是一个不足百户、人口不足300的山区小村庄。
过去,这里是“穷得有名”的“落后村”,村里既无企业也无主导产品,村民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果品种植和外出打工,村里人均年收入仅8400元;村内基础设施也极度欠缺,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土路高低不平、宽窄不一,走在上面“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
回想起当初,村民们都说:“村里窄得连个兔子都进不来。”“别说游客,连本村人都不愿意多待。”“在外面工作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小穿芳峪人。”
如何尽快扭转村庄基础设施薄弱、发展无路子等窘迫局面,让村民享受发展红利、过上小康生活,让小山村实现美丽蝶变?通过全面推进脱贫致富、建设家乡的乡村振兴之旅,小穿芳峪村彻底脱贫蜕变成富裕村。
“东北三十里,有峪曰穿芳。入山不见村,惟有树苍苍。山山有流泉,流水源并长……”这是清代举人王晋之在诗文《家山吟》中对小穿芳峪村的生动描述。如今,这里已成为“桃源圣地”,就像诗中描述的一样风光优美、景色秀丽、满谷芳香。近年来,小穿芳峪村先后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天津市美丽宜居村庄,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
从无到精
村庄发展规划先行
要想村庄发展,规划必须先行。小穿芳峪村“前有生态林,后有古遗址,西有卧牛山,东有望牛岭”,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厚实。
村民们曾纷纷感叹:“守着这么一个生态文化宝藏,却没有利用起来实在是可惜。”
璞玉还需细琢,乡村振兴的奋进路上,小穿芳峪村“两委”班子将重点放在“拓思路、寻出路、创新路”上,先后到北京、保定、唐山、成都等地考察调研,结合自身优势资源,明确了发展高端乡村旅游的发展思路。
村“一肩挑”孟凡全说:“小穿芳峪村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走自己的路,首要的就是谋划好村庄发展方向,做到他无我有、他有我精。”
为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小穿芳峪村把科学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资源利用放在重要位置,聘请专业人士先后制定了村庄发展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实现了村庄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四规合一”,明确了“生态山野·乡会文园·乐农逸居”核心定位,确立“一园二景四文化”的乡村旅游总体架构。
孟凡全介绍,“一园”是建设乡野公园,“二景”是打造卧牛山和望牛岭两个风景区,“四文化”是指重点建设四个文化体验区,即民俗民宿文化区、历史遗留文化区、园林景观观赏区和农耕文化体验区。其中的重点是以乡野公园为载体,将文化创意、生态农业等产业融为一体,体现出厚厚的乡情、浓浓的野趣,打造全景式特色旅游村,实现乡村旅游错位发展。
目前,乡野公园已从2014年建设之初的295亩扩大到现在的400亩,规划建设了11座乡野小屋和云杉餐厅,实现吃住分离;运营“梨坞书吧、咖吧、茶吧、歌吧”项目;挖掘婚庆民俗,建设立子屋,可举办室内外婚礼。
乡野公园已成为园林风光、农耕休闲、特色农家等一体化综合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6万多人次,年收入达40万余元。
由散到聚
改革创新推动转型
改革创新是实现村庄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小穿芳峪村“两委”班子打破原有单打独斗格局,把人心凝聚起来,把村集体资源的经营权统一起来,全面推行“集体 合作社 农户”和“集体 公司 农户”模式,以支部引领合作社、公司,促进产业发展,实现村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近年来,村里成立“响泉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群众以土地入股,流转土地190亩,建成速生白蜡苗圃园,取得“人均增收4200元,集体增收11万多元”的突破。借助结对帮扶困难村等相关政策,通过“集体 公司 农户”方式筹集注册资本3000万元,成立井田庐旅游服务公司,统一开发管理全村旅游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随着村内资源聚合、经营权统一,相继完成了资源从散乱到集约,从低效到可经营,从有标的到价格变现的三个转变。如今,小穿芳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村民可获得土地增值保值收益、苗木销售分红、农家院出租租金、村旅游公司收入分红及在村内打工等5笔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一样儿都不少。2021年村集体收入达到76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01万元。
2022年,村里又将过去的老物件搬到户外展览,做成户外村史展,记录小穿芳峪村的历史变迁,同时制定统一风格门牌,再根据每家情况放置家风家训,让村庄的文化底蕴和村庄形象达到新的高度。
对于未来可持续发展,村委会成员反复研究,一边深入挖掘“穿芳文化”,一边打造“小穿论坛 ”,既弘扬历史文化底蕴,又凝聚新穿芳精神。
现在流连于穿芳老街,可以看到集中展示着众多传统手工艺文化。“过去,我们小穿芳峪村称得上是‘五行八作’村,有烧瓦盆、木作坊、酒烧锅、 泥瓦匠、面粉坊、点心铺、豆腐坊、炸麻花以及养蜂等。”孟凡全说,“穿芳老街立足打造富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商业街区,我们将重点恢复一批传统手工业态,引入手工匠人与名家,把传统民俗传承下去;引入外来资本,与‘津门老字号’渔阳酒业合作,复兴小穿烧锅酒品牌,在老街打造传统酿酒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项目,结合线上展销,为传统文化品牌寻找现代载体。”
小穿芳峪村党支部副书记郝杨杰说:“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很多都没见过历史遗存的传统民俗,如果不能妥善加以保存和还原,未来很可能就失传了。所以,作为天津市乡村振兴示范村,我们利用提升改造的村庄街景,建设户外村史展,摆放过去老物件进行展览,记录小穿芳峪村的历史变迁。”
村里的老百姓动情地说:“以前只能靠种地、打零工维持生计,现在有公司分红、有租金收入,腰包越来越鼓了,日子也越来越好了。”
从低到高
打破传统提升效能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小穿芳峪村以绿色发展为引领、以旅游产业为支撑,探索产业融合、农民富裕、生态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打通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转化通道。
为打破传统农家院低效运营的传统模式和避免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小穿芳峪村确定了统一建筑格调、统一园林景观,建设青砖灰瓦四合院的定位,打造“一户一景”。目前,全村26家古色古香的中高端四合院,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村民利用新民居进行旅游接待,变生活资料为生产资料,实现在家就业,既增加收入,又满足城里人旅游的田园休闲需求。
小穿芳峪村文化底蕴丰厚,曾是众多文人雅士居住、耕读劳作的地方,村子周边区域曾建有李江的龙泉园、王晋之的问青园、李树屏的八家村馆以及井田庐、习静园、问源草堂等园林家舍,为这里增添了浓重的历史遗芳。
于是,村里通过与天津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挖掘整理村庄周边区域乡贤文化、农耕文化、园林文化、红色文化等历史文脉,强化文旅融合的历史文脉供给“内核”,通过各种创意体验项目把本乡本土的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来。
“整个村落就像世外桃源,还能感受‘乡野公园’的田园风光,环境特别好。这里的民宿不像其他地方千篇一律,每次来都可以体验不一样的风格,都会有不同的感受。”住在云汐小筑的游客张东说。
“自从做了这个民宿,收入比以前打工多了两三倍,环境好了,生活质量也不一样了。” 云汐小筑的主人曹海侠说:“我们这里发展旅游的大环境好,村里给予我们很大的支持,盖民宿时都是村里统一帮我们找专家来设计。”
谈起发展乡村文旅产业,村民们个个信心十足。村民张素兰说:“我们这跟大酒店一样,他们有的我们基本都有。过节那几天,我这个小院儿连住带吃一天的收入就有好几千元。”
产业兴旺、环境变美、生活富足,看着村庄一天天变好,小穿芳峪村的村民最有体会,村里的老人徐金荣用一段自编的顺口溜唱出了心中的喜悦:“你笑我也笑,环境大变貌;你美我也美,花钱有人给;你富我也富,旅游走新路;你好我也好,全靠党领导;心情好没烦恼,高高兴兴活到老!”(津云新闻编辑邓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