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蓝冠平台 >

培养科技工匠 赋能学研融合 <span> <p>扫码阅读

内容提要:从汉江两岸来到海河之滨,邓三鹏用22年时间求学、科研、育人、创业,从农家少年蜕变成为智能科技领军人物。“我希望通过更多的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出更多的工匠之师,为津城发展赋能添翼。”邓三鹏说。

  天津北方网讯:从汉江两岸来到海河之滨,邓三鹏用22年时间求学、科研、育人、创业,从农家少年蜕变成为智能科技领军人物。“我希望通过更多的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出更多的工匠之师,为津城发展赋能添翼。”邓三鹏说。


邓三鹏(左一)为学生讲授专业知识。

  少年立志 走出大山

  1978年,邓三鹏出生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过渡湾镇的一个农村家庭。邓三鹏回忆说,有初中文凭的父亲是当年村里的“高材生”。在父亲的影响下,年少的邓三鹏立志用功读书,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1997年高考,邓三鹏考入长春理工大学。他大三那年,熟识的一位师兄考入了南开大学攻读硕士,在与师兄的交流中,邓三鹏对天津这座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海滨工业城市充满了向往。

  2001年,邓三鹏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在他看来,在津读研的这三年,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

  其间,邓三鹏师从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章青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机电控制。在章教授的带领下,他投身科技勤奋钻研,在海洋重大装备方面,取得多项创新科研成果,并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2004年研究生毕业,邓三鹏本可以和很多同学一样,到企业工作,并获得更丰厚的薪资。“我本是大山里的农家子弟,通过不断学习改变着命运。我更希望教书育人、搞好科研,为天津和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人才。”邓三鹏说。

  循循善诱 无私奉献

  2004年研究生毕业后,邓三鹏任教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邓三鹏从容不迫、幽默风趣、形象生动的授课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为了增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兴趣,在授课过程中,他会带领学生亲手操作实验室里的工业机器人,把复杂多元的机器人动作讲得惟妙惟肖。他还经常利用业余时间,面对面、手把手地指导学生们写论文、搞科研、申请专利。

  身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究院院长的邓三鹏,不仅是位智能制造的专家,更是一位培养机器人专业人才的引路人。2010年学校招生时,他在机电技术教育专业增设了机器人方向,后来又在学校的支持下开始建设机器人实验室。由于当时国内并没有可借鉴的本科层次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邓三鹏只能在摸索中前进。

  2014年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转变,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迎来“春天”,我国机器人行业与企业对相关人才需求日益旺盛。邓三鹏认为,技术与成本要素比较好解决,最重要的是人才要素。基于行业发展趋势及不同企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他又将机器人人才类型更加细化。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邓三鹏在学校建立起了完善的机器人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出一批批机器人专业本科人才。

  任教至今,他先后被评为感动校园十大人物、毕业生最喜爱的老师、天津市优秀教工先锋号负责人、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

  产学融合 转化成果

  除了教书育人,邓三鹏在产学研融合领域倾注心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他的办公室,随处可见荣誉证书和奖状奖牌。在校期间,他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授权专利10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教材10余部,先后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天津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16年,邓三鹏带领3名立志为中国机器人事业奋斗的学生,共同成立了天津博诺智创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公司瞄准国家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智能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专注于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与产业化。邓三鹏充分发挥自己既懂得机器人理论,又能够研发智能教育装备的优势,日夜拼搏,艰苦奋战,带领团队研制了一系列适用于高校、高职、中职学校和生产一线工人进行机器人学习培训的智能教育装备,走出了一条高校教师用科技成果教育学生、报效国家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之路。

  踔厉奋发 不断前行

  如今45岁的邓三鹏桃李满园,研发出的智能教育装备,也让机器人教育如虎添翼。然而,邓三鹏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绩。近年来,他致力于组织各级各类机器人大赛,到全国各地机器人大赛现场指导赛事,进行机器人教育和普及。在前不久本市刚刚举办的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上,邓三鹏的博诺智能为“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和“服务机器人应用技术”两个新职业赛项的设备设施提供技术支持。

  对于未来,邓三鹏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接触到机器人培训,为此,2021年成立了天津市三鹏职业培训学校有限公司。他希望机器人培训不仅是针对年轻人的,所有对机器人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与学习相关的技术和知识。邓三鹏说,他在这个行业最大的成就感就是桃李满天下。“天津是我的福地,是我求学、任教、科研、创业的沃土。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为天津乃至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机器人人才,为‘中国制造2025’的早日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津云新闻编辑王舒瑶)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