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蓝冠测速 >

<i>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收官 天

内容提要:10月28日,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山东省烟台市闭幕,天津代表团摘金夺银、勇创佳绩,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借助大赛这一“舞台”,展现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青春风采和蓬勃力量。

  天津北方网讯:10月28日,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山东省烟台市闭幕,天津代表团摘金夺银、勇创佳绩,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借助大赛这一“舞台”,展现出助力高质量发展的青春风采和蓬勃力量。

  大赛相当于一次创业“集训”

  “对制造业梦想的不懈追求,使我走上创业之路。能在这样一个高规格、高水平的展示平台获得专家评委认可,取得大赛金奖,令我备受鼓舞。”钠坤碳源(天津)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天津大学博士后张俊带来的“高比能钠离子电池用筛分型碳负极材料”在“新能源新材料”创业赛赛道以第一名一举拿下金奖,优势明显。

  多年来,张俊专注于解决钠离子电池“卡脖子”问题,提出“筛分型碳”负极材料新模型,创办企业也是为了更好服务国家战略,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比赛过程中,虽然早早结束了自己的路演,但他还是看完了赛道全场比拼。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博士后青年人才培养,在环境、政策、服务方面给我的创业项目以很大支持。在企业孵化初期,依托坐落在天开高教科创园的物创海河实验室解决了技术验证、产品小试等研发关键环节。今年5月,市技术经理人发展促进会又把我们纳入重点支持服务企业,进一步推动了项目转化落地。这次参赛过程中,市人社局赛前积极推荐对接,赛中全程保驾护航,同时帮助我们对接创投基金,解决资金瓶颈,推动中试平台建设,加速产业化进程。”张俊表示,大赛相当于一次创业“集训”,让他从技术、产品等多维度重新审视项目,明确事业发展路径,更加坚定了科技报国、产业报国的信念,“我要以本次大赛为契机,今后继续努力在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挑大梁、当主角,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更大的博士后力量。”

  大赛中,“新能源新材料”创新赛赛道的张雪囡团队凭借“100微米超薄12英寸高效太阳能单晶硅片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摘得金奖。

  “我们这次参赛的超薄12英寸高效太阳能单晶硅片,是全球最大也是最薄的硅片。这个产品是在TCL中环全球首创的12英寸太阳能硅片基础上实现的进一步突破。”张雪囡介绍,这种硅片主要用于绿色能源产业,是光伏发电的基础材料,也是“双碳”战略的重要科技支撑。

  张雪囡是TCL中环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2008年从南开大学博士后出站后进入中环从事硅片技术研发工作多年。她告诉记者,技术创新不易,不断实现新突破更难。她刚来中环的时候,太阳能硅片还比较小,直边长在125毫米,经过十几年的发展,2019年TCL中环通过技术创新,一举打破太阳能硅片的尺寸极限,将直边长做到210毫米。

  尺寸越做越大,厚度却越做越薄。TCL中环用三年时间将硅片厚度“切薄”了将近一半,与一张纸的厚度接近。

  谈到此次获奖的感受,她直言,能在高手如云的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突破重围拿到金奖,确实不易。“这个金奖相当于对团队技术创新的高度认可。”她表示,大赛结束回到天津后,技术创新团队将继续坚持攀登新能源新材料的高峰,依托TCL中环智能工厂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产品的性能,降低成本,更好地满足下一代光伏技术的需求,为国家“双碳”战略贡献力量。

  推动技术产业驶入“快车道”

  “来到天津半年多时间里,市、区两级人社局为我量身定制人才成长计划,就是他们鼓励我参加这次大赛,并全程为我提供专业的培训指导。”来自廊坊的女博士郑慧敏说。本次大赛中,她凭借“海参多优质性状新品种的基因选择分子育种方案”项目参与揭榜领题赛的角逐,并取得了良好成绩。

  今年年初,在武清区人社局的牵线搭桥下,郑慧敏搭乘“通武廊人才专列”,进入天津诺禾致源生物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开展生物基因测序图谱研究。

  “随着育种赛道不断升级,育种服务也从传统育种、杂交育种延伸到智能基因选育。我们这个技术基于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精准赋能育种产业,挖掘物种关键的功能基因,从而为其创制个性化的液相芯片,实现我国种业的‘弯道超车’。”在郑慧敏看来,每一次培育优良物种的过程都像“孕育”一个孩子,“我知道过程会很艰辛,但我坚信,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养分。”郑慧敏坦言,我国水产种业发展目前还处于比较滞后的阶段,明显落后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她希望借助大赛平台推动技术和产业同步驶入“快车道”,全力打造中国第一家水产智能育种公司,让中国人的“菜篮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科技成果由“智”变“金”

  “科研成果不能‘锁’在实验室的‘柜子’里,更不能只是一张贴在墙上的专利证书,而是要为产业服务、为经济服务、为社会服务。”市人社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处长田海嵩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在高校科研和产业落地之间有一道“无形的墙”,制约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推动科技成果由“智”变“金”?作为与人才联动最紧密的政府部门之一,市人社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持续优化体制机制,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活力提供“天津方案”。

  田海嵩介绍,以大赛为契机,天津赛区决赛期间,我市还发布了1亿元规模的“天津博士博士后创业投资基金”,通过社会资本和政府资金、银行投贷联动,为博士后初创企业、高校创业企业、高成长企业等提供综合性的资金保障。

  田海嵩透露:“通过这次大赛的推动,目前已经有7个博士后的项目落地天开高教科创园,直接服务天津的科创事业,这也真正做到了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的融合发展。同时,在本次大赛上的天开园推介活动中,又有多个我市和外省市项目提出入驻意向。赛后,我们还将以天开园为‘科创主战场’,广纳天下英才,来津共谋发展新格局。”(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