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他从东北的一个县城走来,从小就厚植家国情怀。他在天津大学如饥似渴地学习科学知识,走出校园后全身心地投入技术研发工作之中。他就是现任中国交通集团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科学技术与数字化部总经理秦亮。十多年来,他作为技术骨干先后参与“天鲸、天鲲、通程、通途”等大型挖泥船技术攻关和建造调试,为打造这一领域的大国重器做出突出贡献。
儿时梦想 圆梦天大
1979年,秦亮出生在辽宁省鞍山市台安县的一个普通家庭。小时候,秦亮就对自然科学产生了兴趣,最崇拜牛顿、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做梦都想当科学家和飞行员。当年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秦亮的第一志愿填写了天津大学的水利水电专业。“当时三峡大坝正在建设中,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对天津这座城市充满了向往。”带着对科学的迷恋和对天津这座城市的向往,1997年9月秦亮走进了天津大学的校门。
秦亮深知,自己能走进这座著名的高等学府是非常幸运的,心中充盈的家国情怀和对科学的向往,让他如饥似渴地投入学习之中。很快,他就成了班里的学霸,不仅成绩经常排在第一,而且被确定为“优异生”,在大三的时候就被保研了。
别人读个博士就要4年半,秦亮硕博连读也只用了4年半。“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发表了10篇论文,是毕业要求的三倍还多,而且这些论文都能进行国际检索。” 2006年,秦亮提前拿到了博士学位,结束了在天津大学的学习。
“当时我面临着很多机会,可以出国,也可以去跨国公司,但我选择了继续深造……”接下来,秦亮又在清华大学读了两年博士后,专业依旧是与水电相关的流体机械及工程。
走出清华,秦亮选择留在国内。他说:“我之所以这样选择,是因为我们国家在水利水电工程领域就是全球领先的。更为重要的是,我要实现多年所学奉献给自己国家的夙愿。”
秦亮最终决定回归自己的第二故乡天津。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深爱着这座美丽的城市,也喜欢跟热情的天津人打交道。
2008年,回到天津后,秦亮入职中国交通集团天津航道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工程师、科技三级专家。
独创工艺 实现突破
建设港口、疏浚航道、吹填造地,这些跟水利水电专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秦亮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天津港和曹妃甸等地相关项目的建设施工中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7月份,在曹妃甸钢铁产业区南部施工的滨海型挖泥船输泥距离约9000米。随着施工的推进,这些船的输泥距离会逐渐增至12000米,甚至更长。到时候,如果其他施工条件不变,则排压大幅增加,输泥流量将有所降低,施工的油耗也会有较大提高。此外,由于排压的大幅提高,对泥泵和排泥管线的安全会造成很大威胁,封水泵也可能产生倒灌,无法对泥泵轴及衬板起到应有的防护作用。
为了解决生产率降低、油耗增加、特别是设备安全问题,经过深入的现场考察研究及周密的理论计算,秦亮提出“绞吸船变管径施工工艺”,将挖泥船配备的排泥管更换为直径更大的,让排压明显下降,输泥流量明显增大,单船最长吹距增加到了15000米。
该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评价,规范了水力式挖泥船输送系统分析流程,获得“国家一级工法”。在天津临港产业区、京唐港20万吨航道等多个工程中,应用该“变径施工节能工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运用该工艺,累计完成工程量超2亿立方米,节约燃油超3万吨。
连创佳绩 领跑国际
在很长的时间里,大型挖泥船都需要从国外进口和租赁。“早年,我们国家进口大型挖泥船需要大量外汇。研发这种大型船舶,对国家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秦亮说。
2009年,天航局决心建造亚洲首艘舱容超2万立方米的大型耙吸挖泥船。在团队中,秦亮负责研发挖泥船的核心部件“泥泵”。做水利水电工程的怎么研究起泥泵来了。面对这个疑问,秦亮答道:“在面对水的时候,很多道理在科学上都是相通的。”
“大型耙吸挖泥船舱内泥泵由于装舱性能的需求,所配泥泵必须具有良好的汽蚀吸能,较低的转速。而在装舱能力提高的同时,船舶吹岸性能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又需要泥泵在高转速下有较高的效率,能承受较大的排压。”秦亮告诉记者,设计能满足如此复杂要求的泥泵是一个国家工程科学实力的重要体现,当时该技术主要为国外少数几家公司所掌握,被视为疏浚设备的核心技术。
1000多个日日夜夜,秦亮埋头研发,终于带领团队将排水量近五万吨挖泥船的“泥泵”设计出来了。当大型挖泥船“通途轮”下水并试挖泥成功的时候,秦亮的眼睛湿润了。
这些年来,秦亮先后参与“天鲸、天鲲、通程、通途”等挖泥船的建造调试。经过15年的使用和考验,津产大型挖泥船的性能和技术指标得到充分证明,让我们国家在这一领域实现了质的突破。在国际上也从跟跑、并跑到目前的部分领跑。目前“通途轮”仍为国产的最大耙吸挖泥船,在国内及“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连创佳绩,让秦亮成为行业内的名人,他也成了很多跨国公司追逐的对象。经常有公司给他发来邀请函,希望他能跳槽。面对诱惑,秦亮始终不忘家国情怀。他说:“人的一生不能只看钱,要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