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蓝冠测速 >

桑梓镇传统粉条加工:一门老手艺 悠悠岁月情

内容提要:11月,蓟州区桑梓镇顾庄子村,种植大户刘玉民地里的红薯已全部收获完毕,并悉数晾干磨成了粉。院中的大锅不断冒着热气,她的儿子与邻居一起,正站在灶台上,把已经成浆的粉从瓢中“漏”入大锅里…… 打浆后的红薯粉从瓢中漏成长长的粉条。 漏粉是一门老手艺。 经过多次磨粉、清洗、过滤,红薯被初步加工成红薯粉,成为漏粉的材料。 为了确保质量,晾晒过程也不能有丝毫马虎。 耳濡目染,代代传承。 粉条漏好后,要经过多次清洗才能晾晒。 人们还在紧张地漏粉,刘玉民已开始联系客户。 刘玉民的瓢传了至少四代人,至今仍在使用。

  天津北方网讯:11月,蓟州区桑梓镇顾庄子村,种植大户刘玉民地里的红薯已全部收获完毕,并悉数晾干磨成了粉。院中的大锅不断冒着热气,她的儿子与邻居一起,正站在灶台上,把已经成浆的粉从瓢中“漏”入大锅里……

  刘玉民告诉记者:“人们爱吃的粉条,用红薯做最好,不仅口感甜,还非常筋道。特别是手工‘漏’的粉条,不同于机械化加工,原料只有红薯淀粉,不加任何添加剂,能做到久煮不化。而机械加工的粉条,为了美观和不断裂,大多会在原料中加入凝胶等添加剂,煮的时间久了,就糊化了。”

  目前在桑梓镇的传统粉条加工,依然沿用着“祖传”的工艺。红薯收获后,要经清洗、干燥、粉碎、析粉、漏粉、晾晒等工序,近两周的时间才能制成粉。而漏粉作为粉条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更是传承了多少辈人的技艺,从烧火、烫盆、打芡、和面,到掌瓢、拨粉、洗粉、挂粉,最终晾晒的多道工序,十几人共同协作“一气呵成”。各户有各户的“独门绝技”和工具,代代相传。刘玉民漏粉用的瓢,传了至少四代。

  劳动人民的智慧造就了传承百年的美食技艺,伴随着升腾的热气,“漏”好的粉条,已陆续被整齐地晾在了空地上、院子中,人们不停地忙碌着……刘玉民也开始用手机上网,联系起了订单,今年已有几十箱粉条被北京客户订走……(津云新闻编辑孙畅)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