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从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创新建立市、区、街乡镇三级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颁布实施《天津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充分发动群众参与矛盾纠纷化解,深入推进诉源、访源、警源“三源”治理,走出了一条符合天津实际的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新路径。
三级矛调中心运行以来,累计接待受理群众各类诉求16.32万件,办结15.88万件,办结率97.3%,形成了“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矛盾纠纷化解模式。我市刑事警情连续4年保持下降,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在98.5%以上,矛盾纠纷预防化解能力明显提升。
以前群众反映诉求、解决问题需要跑多次、跑多地。三级矛调中心建立后,20多个市级部门、10多个区级部门分别进驻同级矛调中心,集调解、信访接待、诉讼服务、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功能为一体,打造了“调解优先、诉讼断后、信访兜底”的“一站式受理”模式,让群众的各类诉求都能在矛调中心找到化解的途径。
我市努力完善“大调解”体系,以高质量供给促进法治化。全市现有人民调解组织6200余个,社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全覆盖。
我市注重在“五老”、乡贤、法律工作者等群体中发展兼职人民调解员,全市兼职人民调解员队伍达1.67万人,占我市全部人民调解队伍的75.1%,有力补充了基层调解力量。
为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共性问题,我市抽调市级政法单位和市信访办16个局级领导带队,深入基层一线开展基层治理包联督导调研,针对在基层发现的736个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坚持既“督”又“办”,采取向市级部门交办、研究完善措施等方式推动解决,形成了“全链条解决”模式。
市高级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司法,延伸审判职能,在街乡镇、社区村建立法官工作室148个,参与26个无讼乡村、社区、商圈建设,选派813名法官深入基层开展普法宣传、纠纷化解。市公安局深化警务机制改革,推动警力下沉,全市派出所目前警力达1.22万人,并且将社区警务深度融入基层治理格局,促进“警格网格”无缝衔接、“网格网络”联动共治。
据悉,目前我市249个街乡镇全部配备了政法委员,并出台了配套措施,明确政法委员谁来干、干什么、怎么干。政法委员们在统筹基层政法单位和社会力量,促进矛盾化解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青光法庭:“四情四度”破解城中村改造难题
因为部分历史遗留问题,北辰区青光镇杨家嘴村拆迁改造工作推进难度较大,涉及宅基地纠纷、遗产继承、房屋买卖等问题。面对这一难题,北辰区人民法院青光人民法庭主动延伸司法服务半径,将“流动法庭”直接设置在拆迁指挥部,成功推动300余户村民签订拆迁协议,使“流动法庭”成为矛盾纠纷的“终点站”。
在具体工作中,该法庭联合镇、村干部、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通过来访咨询、约谈访问、摸排调查等方式,全面理清群众诉求信息和矛盾争议焦点,按“红橙黄绿白”五级分类处理。利用村干部熟悉村情民意的优势,吸纳乡村贤达等加入调解队伍,联合开展诉前调解工作。针对法律关系简单、事实界定清楚的矛盾纠纷进行充分的释法答疑,讲清法理、情理、道理,促成矛盾纠纷就地迅速化解。针对矛盾相对突出的纠纷当场指导立案,法庭就地办理,化解矛盾纠纷不出村,将矛盾纠纷有效吸附在诉前、化解在当地。
针对涉及离婚析产、继承分家等具有代表性的纠纷,青光法庭选取多个典型案件,把庭审现场搬到了拆迁指挥部,并主动扩大旁听范围,邀请村委会工作人员、村民代表、热心群众等参与庭审,引导各方充分表达意见、凝聚村民共识。就这样,青光法庭将大量同类问题化解于无形、消灭于萌芽,实现了“通过一案审理,带动一类问题解决”的良好成效。
“坚持关注社情,司法保障有力度;坚持融通乡情,释法说理有深度;坚持贴合民情,多元解纷有温度;坚持明察治情,类案化解有广度。”运用“四情四度”法治化解纷工作法,青光法庭搭建的镇村两级化解平台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据青光法庭副庭长王伟轩介绍,今年上半年该法庭受理辖区案件同比减少6.1%,调解撤诉率达76.5%,青光村等万人大村实现“零诉讼”“零信访”。(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