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蓝冠登录 >

爱心相“髓”点亮生命之光 <span> <p>扫码阅读

内容提要:15年前,一位热心青年加入中华骨髓库,留下造血干细胞样本;15年后,等来配型成功,热情洋溢的他毅然选择爱心捐赠,去挽救一个生命。

  天津北方网讯:15年前,一位热心青年加入中华骨髓库,留下造血干细胞样本;15年后,等来配型成功,热情洋溢的他毅然选择爱心捐赠,去挽救一个生命。

  12月6日,天气微冷,但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的造血干细胞采集室里却暖意融融,居住在西青区大寺镇的居民杜先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天津市第378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为了这一天,他等待了15年。他捐献的“生命种子”将点亮一名与他素不相识患者的生命之光,带去了生的希望。

  “我记得是2008年9月,当时是单位组织。据说非亲缘人群间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仅有几万分之一到几十万分之一,我想着如果真能与患者配上型,也算是一种冥冥中注定的特别缘分。”本着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的初衷,当年23岁的小杜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今年10月,经历15年的漫长等待,杜先生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得知他在中华骨髓库留下的血液样本与一名患者初配成功。当工作人员询问他是否愿意进行捐献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愿意!”

  “志愿救助他人,是每一名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选择。自从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我便时刻等待着配型成功的那一天。”杜先生得知初配成功后,心情十分激动。

  11月初,杜先生进入医院体检,如今有些胖的他担心个别稍高的身体指标对捐献有影响,于是决定减脂减重。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通过早睡早起、科学运动、合理饮食,他短时间内成功减重5公斤,全部身体指标都达到了标准,为捐献造血干细胞调整到了最佳的身体状态。

  12月2日起,杜先生接受了连续四天的动员剂注射,促使他骨髓中的干细胞迁移到外周血中。漫长的采集过程,他时常会感到腰酸与疲惫,但是他的决心很坚定,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捐献完成后,他望着陪伴的妻子笑了笑说:“放心吧,我没事,现在感觉很好。”

  “捐献造血干细胞能够挽救患者生命,给一个家庭带来希望,我认为这是值得的。我也非常荣幸能帮到这名患者,希望他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争取早日康复,风雨过后,必是彩虹!”杜先生对记者说。

  本次捐献造血干细胞,杜先生得到了妻子和孩子的大力支持。虽然一开始年幼的孩子还不太懂什么是造血干细胞捐献,也担心爸爸是不是会有危险。但当他给孩子科普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过程,并告诉孩子捐献对身体没有什么影响,却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时,正在上小学的儿子对他说:“爸爸,我明白了,您是我的榜样!长大了,我也要像您学习,做一名志愿者!”杜先生说,他也希望通过自己这次捐献,带动更多的人了解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意义,加入到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队伍中,为更多患者带去生命的希望。

  记者了解到,12月7日,河北区扶轮幼儿园青年教师蔡老师也成功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成为本市第379例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者。(津云新闻编辑刘颖)

  • 关注微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