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记者从市规划资源局获悉,天津市人民政府近日批复《天津市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即日起正式实施。新加坡高校在津设科研创新中心
扫码阅读手机版
天津北方网讯:记者从市规划资源局获悉,天津市人民政府近日批复《天津市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即日起正式实施。“本市开展一系列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项目,提升区域湿地生态环境质量。到2025年,天津湿地保护率达到60%;到2030年,构建河流环抱、湿地围城的良好生态格局,打造生态文明时代湿地保护、修复与利用典范。”市规划资源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宏晖说。
时值初冬,天津七里海湿地自然保护区芦花摇曳、候鸟翔集,东方白鹳、遗鸥接踵而至,麋鹿在苇海悠闲觅食,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天津的湿地总面积为2746.67平方公里。天津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包含大量全国少有的沿海泥滩质湿地,为迁徙候鸟提供停歇地,是国际候鸟迁飞的重要节点。“每年本市春秋两季过境候鸟达百万只,观测记录鸟类达452种,包括众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东方白鹳、遗鸥等濒危鸟类的主要栖息地。当前迁徙至本市的东方白鹳已超3000只。”市规划资源局湿地处工作人员闫朝霞说。目前本市已构建国家重要湿地、市级重要湿地和一般湿地的分级体系,确立七里海、北大港等13处重要湿地。
市规划资源局湿地处副处长刘喜凤告诉记者,本市统筹山水林田湖海生态环境治理,构建由北部山区到渤海之间的湿地生态格局,针对现状条件和主要问题,明确湿地保护、修复和合理利用的主攻方向,全面提升市域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本市北部山区湿地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有待加强,我们将强化区域水源涵养功能,推进河湖湿地治理与修复。”刘喜凤介绍,中部平原地区是天津最主要湿地分布区域,湿地类型多样、特色突出。本市将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系统推进生态修复工程,构建多样湿地生境,维护湿地生物多样性。东部滨海湿地近年来生态功能退化明显,本市将开展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构建适宜湿地鸟类生存的栖息环境。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本市广大市民对优美湿地生态环境提出更高期待。那么,本市湿地保护该如何实施呢?“根据湿地保护规划,本市将重点在湿地自然保护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等区域,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夯实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刘喜凤介绍,本市将对七里海、北大港、大黄堡、团泊4处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湿地恢复项目,加强保护能力建设;近海与海岸湿地实施保护修复,有序开展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提升生物多样性,构建富有生机的滨海湿地;重点加强“七廊”河流湿地保护修复,即7条连接京津冀地区、以河流湿地为主的湿地廊道,加强水资源保护及河湖岸线管理保护,实现河湖环境整洁优美、水清岸绿;加强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区湿地建设,继续推进金钟河、古海岸湿地廊道、津南八里湾、西青生态绿廊等区域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增加湿地面积,强化栖息地建设,适度构建浅水、深潭、鸟岛、漫滩等多样生物生境,增加生物多样性。(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