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网讯:昨日津城气温再次降低,寒风让人们裹紧身上厚厚的外套。而这样的天气对于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急诊区工作的医护人员来说却全无寒意。已经连续工作了将近12个小时的急诊医生额头上依然有汗水,输液室里护士在患儿和家长身边穿梭的脚步整夜不曾停下……
7时30分
院内志愿者已提前就位
为了儿科医护分担重任
一周多前,为了应对儿科急诊患者骤增的情况,中医二附院在院内招募志愿者,徐文作为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报名参加了。按照排班表,11月28日8时到10时是他到儿科急诊服务的时间,而这天,徐文比平时更早到达了医院。他告诉记者:“我是一个4岁孩子的爸爸,虽然我不是医学专业,但能在急诊帮助引导患者就诊,也算是为儿科一线医护做点儿事,现在儿科全员停休,有的大夫也是病着坚持工作,他们实在太辛苦了。”
7时50分
出门诊前不忘关注急诊
优化流程减少候诊时间
儿科主任陈慧出门诊前,特地来到急诊区看看情况。她告诉记者,两周前开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急诊患者人数骤增,最多的一天接诊近千人。“鉴诊是急诊的第一关,初步辨别出患儿的病情和危重程度,才便于科学及时治疗。”陈慧说,“我们儿科已经优化了就诊程序,急诊鉴诊挂号后,安排经验丰富的护士向家长了解病情,征求家长意见开具化验单,把需要做的检查做了,正式就诊前拿到检查报告,减少患儿和家长候诊停留时间。”为了减少患儿等候时间,陈慧主任出门诊时从不喝水,曾创下日接诊量112人的纪录,除了日常诊疗,她还担任行政管理、教学等工作。
8时30分
下夜班的医生排队拿药
家里娃病了“咱不能倒”
徐文正在儿科急诊区自助机器旁协助患儿家长缴费,上了一个通宵夜班的儿科医生师长丽已经换好了外套,出现在儿科药房门口。“师大夫,您有事吗?”透过窗户,药房的同事认出了她。“我孩子发烧了,我这不刚下夜班吗,我给他取点儿药,赶紧回家。家里人说昨天夜里就没怎么睡,我争取回家给他喝了药哄他睡一会儿。”师长丽用沙哑的声音回应着同事的关心。从前一天晚上8时,师长丽坐到急诊室里,就几乎没离开过诊区。为了不去厕所,上夜班时她尽量不喝水,实在口渴也就是抿一口,一宿下来她给80多个患儿看了病,指导家长用药。趁排队的工夫,师长丽一边听夜里孩子给自己的留言,一边从包里掏出水杯喝了口水。刚刚一起在儿科急诊坐诊的夜班医生吕志香,也到儿科药房前排队,“吕大夫你也拿药?”师长丽先开了口。“我们孩子也病了,咳嗽得特别厉害,好几天没上学了。”已经熬红了双眼的吕志香默默为自己鼓劲,“咱们得坚持啊,咱们不能倒下。”
14时
急诊半天接诊60位患儿
口袋里的糖抵御低血糖
在急诊诊室里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的儿科医生李晓丹,趁下一位患者没进到诊室的空当,消毒清洁了一下手部,迅速喝了口水。为了应对来不及吃午饭而随时可能出现的低血糖症状,糖成了她口袋里的宝贝。急诊从早上8时到晚上8时,一个班是12个小时。一上午6小时,李晓丹看了将近60位患儿,而这仅仅是她一天工作量的1/2,“每一个孩子都是家里的宝贝,孩子病了家长都着急,看诊的时候就得多沟通,做好医嘱。”做了13年儿科医生的李晓丹特别理解带孩子来看病的家长。
21时
输液室里脚步穿梭不停
哄着孩子还得安抚家长
儿科门诊的夜诊结束了,所有的压力再次给到儿科急诊。急诊鉴诊台前,新来就诊的孩子接连不断,值班护士逐一查看每个孩子的精神状态,向家长询问孩子的相关症状,登记信息。登记后,家长直接到挂号窗口取号,与候诊区医生沟通孩子病情。儿科输液室里,孩子的哭闹声不断,护士常艳霞用沙哑的声音耐心地解答着家长们的问题。“急诊需要输液的孩子病情都比较重,孩子怕扎针这很正常,我们就得跟着家长一起哄,孩子病了已经很可怜了,我们多哄哄孩子,尽量安抚家长紧张的情绪。”儿童输液换液频繁,不大的输液室让常艳霞就像在跑马拉松。“我们能不能吃东西?”“这个药会不会拉肚子?”“护士,快来啊,孩子动输液器了。”常艳霞耳边,家长的各种求助声此起彼伏,她需要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做出回应。
调度全院力量
应对就诊高峰
据了解,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为应对儿科患者骤增的情况,实行领导班子成员24小时实岗带班,指挥协调,调度全院力量应对儿科就诊高峰。儿科全员停休,并延长门诊时间开设夜诊,增加儿科急诊出诊点位。同时调动全院具备儿科诊疗资质的医师支援儿科门诊,开通门诊输液通道,增加护理人员配置,确保诊疗安全。(津云新闻编辑刘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