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日前,我市印发《天津市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制定2023―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其中包括推进二三级医院预约号源向基层下沉、慢病用药长期处方、延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服务时间、扩大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供给等12项服务举措。征求意见!天津拟将这些房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
扫码阅读手机版
天津北方网讯:日前,我市印发《天津市基层卫生健康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制定2023—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便民惠民服务举措,其中包括推进二三级医院预约号源向基层下沉、慢病用药长期处方、延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服务时间、扩大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供给等12项服务举措。
按照推进安排,2023年10月至11月为服务举措启动阶段;2023年12月至2025年9月实施落实,全面提升我市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水平;2025年10月至2025年12月进行总结,形成长效机制,持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
一、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
通过数字健共体建设,发挥互联网医疗平台优势作用,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疗机构上下联动。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的三级、二级医院预留至少20%的门诊号源优先向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常住居民提供上级医院专科门诊预约服务,充分发挥家庭医生在预约转诊、检查、住院床位等方面的作用,并推动不同机构间检查及检验结果互认共享,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推动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和纵向流动。同时,各区可通过电话、微信群、搭建区域信息化平台等多种方式,积极为有需求的居民预约上级医院号源。
预约号源向基层下沉
利用3年时间,加强市级预约诊疗平台建设,拓展平台功能,持续优化预约转诊服务,提高二三级医院门诊患者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转患者的占比。到2025年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的三级、二级医院预留至少20%的门诊号源优先向辖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约转诊的病种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慢性病、多发病,在运行良好的基础上逐渐扩大病种。
前期已安排21家三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作为试点单位,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号源,其中包括不低于50%的副主任医师以上级别号源。综合医院优先从心内科(心血管内科)、高血压内科、老年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糖尿病科)、呼吸内科中选择预留号源;专科医院结合医院专科特点,给基层预留一定号源。后续将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号源工作逐步扩大至所有二三级医院,并视具体需求动态调整预留比例。
二三级医院在常规放号周期的基础上,需至少再提前1天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号源,剩余未预约的号源在进入医院常规放号周期后可供所有渠道共同预约。
预约转诊服务只对家医签约居民开放,实行实名制,预约成功后,家庭医生应当告知签约患者就诊时段、就诊医院及科室、取消预约方式以及未按时就诊的相关规定,打印纸质转诊单交由患者携带。患者如无法按时就诊,可通过拨打健共体服务热线(95169022)取消预约。爽约处理机制遵循二三级医院号源管理要求。
二、推进中高级职称医师值守门诊
各区卫生健康委要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群众需求,提升门诊服务质量和首诊水平。各区要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挖潜、合理调配人力,以及区域统筹二、三级医院、县域医共体和城市医疗集团资源等方式,做到每周至少3个工作日有一名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临床专业技术人员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值守门诊服务,解决群众就诊中的专业问题,促进分级诊疗和基层首诊。
三、方便居民基层取药
严格执行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保障ABC分级管理。对于慢性病、老年病或其他稳定期需要长期用药的疾病,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为复诊患者开具4-12周长期处方,并逐步扩大慢性疾病病种覆盖范围。
在确保信息真实和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对高龄、卧床等行动不便的慢性病签约患者,经患者本人授权后可由家属代开药,采取医疗机构内患者、代取药人双身份证登记等方式,简化代取药手续。
四、加强与签约居民的联系
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责任制,强化家庭医生和签约居民的联系,家庭医生或服务团队其他成员通过电话、微信、短信或区域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平台每季度与签约居民至少联络一次。依据重点签约居民健康状况或病情变化的需要,增加联系频次。对重点签约居民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签约包服务内容开展相应频次的随访、履约服务,围绕签约服务范围进行答疑解惑,增进签约居民的服务获得感、幸福感。
五、深化“一老一小”健康管理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并及时更新辖区65岁及以上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台账,将0-6岁儿童健康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强化与老年人、0-6岁儿童家长或法定监护人,主动联系和动态服务,根据健康需求及时做好转诊转介。推动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到2025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管理率达到7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设置老年人友好服务岗位或窗口,配备医务人员、志愿者、社会工作者等,为老年人提供便利就医咨询、导诊以及自助信息设备、手机终端等协助办理服务。
六、延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服务时间
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及居民需求,综合考量,在工作日门诊的基础上进行“延时服务”,或在节假日、周六周日等开诊,方便居民尤其是上班、上学等人群在家门口就近获得基本医疗、慢病用药、家医签约、健康咨询等服务。对开展“延时服务”的工作人员要给予必要的补休、轮休或补助,并在绩效发放、职称晋升等方面对从事“延时服务”的工作人员予以倾斜。
延时服务
在日常工作日门诊实行“延时服务”1-3小时,或在节假日、周六周日开诊,实行午间连诊等增加门诊服务时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延时服务”时间。
鼓励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门诊基础上开展“延时服务”,科学设置延时服务科室和服务内容。服务内容包括:
(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依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与居民签订家庭医生服务协议,为辖区居民提供优质的家庭医生签约及续约服务。
(二)健康管理及健康咨询:建立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提供健康档案查阅服务,进行个人身体健康状况评估,进行体检报告解读,提出健康干预计划。根据居民健康状况和需求,为居民及家庭提供健康知识、心理咨询、合理运动、合理膳食等方面的指导服务等。
(三)全科诊疗及取药服务:提供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等常见病、多发病全科诊疗服务及用药保障;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基础上,为稳定期需要长期用药的复诊患者开具4-12周长期处方;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室设置、服务能力等,提供上级医院延伸处方用药。
(四)输液服务: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医保有关要求等,开展基层适宜输液服务;提供非首次就诊的上级医疗机构开具的延处方输液服务,根据患者病情以及上级医疗机构处方、病历资料等材料进行综合评估,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五)中医药诊疗服务:开展针灸拔罐、穴位贴敷、推拿按摩等传统中医药以及物理因子治疗、作业治疗等现代康复适宜服务,提供中药饮片代煎或中药颗粒剂等中医药诊疗服务。
(六)预防接种门诊服务:开展儿童及成人免疫规划预防接种服务,提供预防接种的预约、健康询问、登记、接种、留观等。
(七)开展特色门诊服务: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开展特色门诊服务。
1.适宜外科:提供因意外导致的伤口紧急处理服务,做好伤口的包扎、清创、缝合等。对于需要转诊治疗的,在做好紧急处置的基础上,指导或协助患者至上级医院就医。
2.口腔门诊:提供牙科影像、牙周治疗、正畸、修复、种植等口腔诊疗服务。
3.社区疼痛门诊:提供相关疾病诊断以及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关节腔注射等除痛技术服务。
4.儿科特色服务:通过独立儿科门诊或全科门诊开展儿科常见病诊疗、保健咨询、针灸、小儿推拿、雾化治疗等儿科特色医疗服务,提供市儿童医院等调出的院内制剂。
5.上级专家基层坐诊服务:邀请市区两级知名专家到基层夜诊,提供优质的名医诊疗服务。
(八)开展功能社区服务:家庭医生团队主动进社区、进住街单位、进学校,通过开展健康大课堂、健康教育讲座等,进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宣讲,普及健康知识和技能,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引导群众熟知用好签约服务。
有积极性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根据服务能力和辖区居民需求,选择上述服务内容,或结合服务能力安排上述服务内容以外的其他服务。
七、优化基层就医服务流程
结合我市推行的标准化全科门诊服务流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加强内部诊疗流程再造和信息化环境改造,全面推行辖区常住或参加基本医保的居民门急诊、住院就医过程中“先诊疗、后结算”一站式服务方式,提供多种付费渠道和结算方式。涉农区要逐步将符合条件的镇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协议管理,实现医保门诊联网结算,方便群众就近看病开药。
八、开展预防接种分时段预约和周末疫苗接种
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智慧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全面推行预防接种分时段预约,减少排队等候时间,提高接种效率,提升群众接种服务的便捷化和获得感。结合服务能力、辖区居民服务需求、日常作息时间等,开展预约周末疫苗接种服务,合理分配周末预约号源,并对工作人员合理安排值班和轮休。
九、加强慢性病健康管理
推广基层慢病管理中心建设,通过开展慢病智能辅诊、便捷慢病评估、定制化治疗方案、个性化健康管理等,为居民提供线上线下一体化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首次诊断为或处于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初期的慢性病患者提供运动健身、饮食营养等非药物处方和戒烟、限酒、“三减(减油、减盐、减糖)”等建议,帮助其通过适量运动、健康饮食等方式控制肥胖等危险因素,恢复并保持健康状态。
十、扩大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供给
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到医疗机构就诊确有困难的现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为脑血管病导致偏瘫等慢性病患者提供建立家庭病床服务,可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且因长期卧床、行动不便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临时特需上门服务。通过“云服务”平台,以“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
十一、积极创建特色服务门诊
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呼吸慢病门诊、糖尿病门诊、儿科特色诊疗、胸痛救治单元、卒中救治单元等特色医疗服务创建,完善诊疗设施配备,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特色专科医疗服务能力,满足辖区居民对便捷优质医疗服务需求。
十二、改善基层就医服务环境
设置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就诊指南及路径标识,方便群众就医。结合实际合理规划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区域布局,保护健康人群。就医高峰时段适当增加人员,做好疏导和服务维护就医秩序。推行“一人一诊室”,保护患者隐私。为老年人、孕产妇和行动不便及虚弱者提供轮椅、座椅服务。加强环境整治和卫生间清洁工作,保持就医环境干净整洁,门诊和住院服务公共卫生间要做到“两有一无”,即有流动洗手水、有洗手液(皂)、无异味。(津云新闻编辑孙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