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见识过一家网站,
蓝冠测速登录名字叫“杂志死亡之池”(Magazine Death Pool),它专门搜罗记录世界上每年、每月甚至每天死去的杂志。
打开主页,是触目惊心的景象:一张雾灰色的墓园照片,林立的墓碑,喻示着一家家停刊的杂志。一旁数字显示,2009年全球367本杂志停刊——至少每天一本长眠于此。
网站还设有一个“死亡杂志博物馆”(Museum of Dead Magazines)频道,里面则一帧一帧陈列着1990年以来那些曾活色生香的死亡杂志封面。
“Who Will Be Next?”主页上赫然一句,蓝冠测速地址眼前犹如一座杂志寂静岭。那是全球纸媒初遭网络冲击的日子。如今再次去点开,却久不见更新,最新的“杂志讣闻”,也戛然而止于2010年年底。
戛然而止是因为这份宣布杂志休矣的讣告,被2010年开始杂志业拉出的小阳线强行撤稿。如今,停刊两年的《新闻周刊》被IBT传媒集团高价复刊,回归印刷版,给了持续动荡的杂志界一个新的信号:我行。
“纸媒已死?这个说法怕还为时过早。永远不要低估杂志深度报道的美丽。” 密西西比大学杂志创新中心创始人萨米尔·胡斯尼认为,“现在正是新闻业的伟大时刻,尤其对于杂志业来说。”
一些文学和时尚类杂志告别杂志阵营,它们认出了风暴,选择了提前谢幕。
在中国,每年的确有许多杂志死去,这份清单是不可忽视的。2013年3月,连续4个月未出刊的老牌杂志《万象》掀起停刊风波。这本曾牵动中国知识分子人文神经的文化休闲杂志,在万种想象之下,进入“无征兆停刊”模式,甚至连遗体告别的机会都没有。
“再见,Chutzpah!” 2014年2月19日,传媒人欧宁在微博上发出一声叹息。熟悉“chutzpah”一词的人都知道,这是《天南》杂志的英文名,欧宁则是《天南》主编。这本现代传播旗下的文学季刊,在2011年4月1日创刊时,曾雄心勃勃:《天南》旨在探索文学杂志的新观念和新形式,重塑这个时代的文学阅读体验。
chutzpah什么意思?官方答案为:希伯来语,意思是“肆无忌惮”、“拽”。但3年零10个月,16期之后,《天南》却因成本压力,推出了终刊号。“肆无忌惮”也不是这个时代的通行证。
文学(人文)+杂志(杂志态),《天南》并非孤例。4年前的杂志生态圈,确实掀起过新一轮文学热。无论是韩寒的《独唱团》,还是安妮宝贝的《大方》,都一度以文学的形态高调问世,又分别在“一期绝唱”和“大方两次”之后,因以书代刊的“伪杂志”形态被迫落下帷幕。
文学杂志可以看成一次短命又小众的冒险,而时尚类杂志,则纷纷选择告别。它们认出了风暴,在新旧时代的齿轮交错之时,选择了提前谢幕。
2014年1月,在新媒体的裹挟之下,南都旗下时尚刊物《风尚周报》宣布停刊。创刊8年,它见过了喧嚣,如今甘于沉寂。
在这串名单中,还有《Oggi今日风采》、赫斯特中国旗下的《心理月刊Psychologies》、一度全国每期发行量达68万的《都市主妇》、《费加罗FIGARO》杂志……相比之下,都市时尚类杂志更像这场风暴之下最敏感的引信。
谁是下一个?无论有没有新媒体的冲击,这样一句充满悬念的疑问,都像一支弦上的箭。
年轻的《壹读》创刊于2012年8月6日,这本双周新闻类杂志,谈不上一出生就风华正茂,但也曾颇具特色、风生水起。2014年9月,《壹读》“二并一”转为月刊,却更热衷于在新媒体平台发力。不久又宣布退出纸质杂志市场,它要把热情留给“数字化生存”。